扬州府通州。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有鱼盐之利,航运之便。
明军有水师驻于通州南面的狼山,通州城内也驻有一军,形成犄角之势。
在这个初冬,已更名为南通的这座城市港
码
,一片繁忙热闹。
赵福递给赵贵一个刚烤好的红薯,“白薯,全是
。”
赵贵接过在手里左右拍打去灰,然后就吃了起来。都是逃过荒的饥民,他们如今虽然成了御营粮台的吏员,赵福一个月都有四两二银子,而赵贵更是一月六两,还包吃包住,但两
似乎都留下了逃荒时的后遗症,总要在身上存点食物,甚至有机会嘴
就不能闲着。
一天忙碌下来,捧着个烤红薯吃,确实非常惬意。
“也不知道她们娘几个已经到哪了。”赵贵一边吃一边道。
“是啊,我也不知道我家那三丫
有没有嫁给御营兵。”
师家庄一战后,两
就算是跟家
彻底分开了。他们成了御营粮台的书办粮役,妻儿们则被编
了南下的民营。
他们跟着御营一路北上,而妻儿们则被分批迁移南下。
好在他们是御营家属身份南下的,一路上吃用不用担心了。
御营北伐扫
山东,将大量的工匠、读书
迁往南边,然后是为御营选娉的年轻姑娘,接着是那些工匠、读书
、姑娘们的家属。
御营也不可能把所有
都迁走,迁移这么多
需要提供沿途的粮食等等,所以只能分批迁移,先从南边最需要的工匠开始,然后是识字的读书
,再是年轻姑娘,再然后是他们的家眷。
最后是那些年轻的男子等。
走的最早的肯定最安全。
而如今的山东彻底的打烂了,清军还抢走了百姓手里最后一点粮食,百姓如果不能逃离,那只会冻饿死在这个寒冬。
赵福庆幸他们在鲁桥镇遇到了金吾骑兵,也庆幸他跟赵贵一起帮着抓俘虏等,最后有幸进
了御营粮台,不仅自己找到了谋生之路,还给家
们争取了宝贵的船票。
从山东南撤后,赵贵他们一路撤到了南通。
明军这几个月一直往南撤
,有从黄河
的庙湾港撤
,也有直抵扬州撤
,也有没运盐河到通州、靖江的。
各个港都挤满了南下的
。
船只有限,只能排队等候上船。
除了要把这些
撤走,还要大量物资也要撤离,粮台的工作十分繁重,各个港
码
都派了
,赵贵这堂兄弟俩也是忙的脚后跟不着地,甚至每天晚上还要通宵
活。
不过现在毕竟是呆在南通了,这里已经是明军的大本营,背靠狼山、崇明,清军根本不敢靠近。
甚至明军还在这里扶持了以南通义绅明万里、苏如辙等组建的七支乡团,就连这里的盐场、灶户也全都按保甲编练了民兵、保丁。
赵贵他们每天起码睡在城里屋子中,很暖和,也很安全,甚至伙食都还不错,天天都还有鱼吃。
赵贵都已经长壮实了不少,赵福甚至都有了点小肚腩。
“我已经跟赵主事打了好几次招呼了,他说已经请
去打听了,说最近太忙,也有可能还没安定好,等安定好了,肯定会有回信来的。”赵福叹道,他对现在的
子很满意。
本来差点就成倒卧了,可如今却混的挺好,一月四两二钱银子,哪怕只先领一半,也有二两一钱啊,更何况那一半也不是不发,而是在各个年节时发。
不过如今妻儿南下,他一个
在军营里吃用都不愁。
刚刚粮台还给他们发了冬装,有棉袄棉鞋甚至还有个羊皮马夹,还有床毯子和棉帽子,非常不错。
除了现在还没能跟家
联系上,其它的都很好了。
赵贵也很想念妻儿,他的孩子们都还小,这一路南下,就妻儿一
要拉扯好几个孩子,也太不容易了。可相比那些还留在北方的饥民,他们又是幸福的。
起码不再挨饿受冻,更有了希望。
“她们估计是去象山或玉环岛了,”赵贵一有空也都在打听妻儿们下落,如今大概知晓她们都早就过了长江南下了,而且基本上不大可能去崇明或舟山。
“你说咱们什么时候南下?”赵福问。
“咱们估计今年都得在这南通了,这里还这么多物资和工匠家属等要撤离呢,况且这南通的盐也是重要物资,灶户们的盐要
到我们手里,两淮盐商又要从我们这里取盐,总得有
负责。”
“现在盐运使那边也管不过来,我们粮台肯定得帮忙的,况且这盐税的钱,可是大
都进咱们御营粮台了的。”赵贵因为曾经是童生,更因为他以前也
过贩卖的小生意,
年轻肯吃肯
脑灵活,所以在粮台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已经是个流外官。
大明的流外官也称未
流,分上中下三等,分别是教官、首领官和杂职官。
教官主要是儒学教员,训导、教谕、学正这些,而首领官一般指典史等。
到了明末时,杂职官地位降低,与吏员混同,成了从未
流到不
流。
而鲁监国之前重定了一些官制,比如大学士为一品,总督巡抚皆改为地方官,分巡也成道级地方官员等等。
连不
流官和吏也做了一次调整。
大体就是把九品以外的官和吏,直接列为流外九品,教官、府县佐吏,以及一些上吏,都纳
了这个流外九品体系,并有一套相应的选任升降考核规则,明确了这些流外官吏们的俸禄福利等。
算是将他们正式纳
体系,提升了他们的地位。
赵贵现在就是流外从九品,最低的流外官,或者说叫吏目,但也毕竟是
了正式体系的,这待遇就不错,一月正式的月俸就六两银子,还有一些其它收
,更别说,进了流外九品,也意味着可以跟官员一样考核升迁了。
如果
的好,流外出身,
到流外一品后,也一样有机会升
流内。
就如县典史
好了,也是有机会升主簿甚至是县丞的。
不过赵贵暂时没去想这些,他现在很感激监国殿下,所以愿意卖力
活以报答这份活命之恩。
“我听说监国在扬州,要渡江打南京了。若是此战成功,则南京收复,局势逆转,监国有可能在南京称帝,到时不说立马恢复北京,起码也能划江而治,先稳定江南了。”
赵福说到这很兴奋,这战争最苦的还是百姓,他现在就非常希望能够南北分治。
“我听说,弘光皇帝已经被清
送到了南京,北京的鞑子摄政王主动要求议和,但是监国没答应。”
赵贵冷哼了一声,“是我也不答应,为何要答应?鞑子就没安好心,这个时候送弘光回来,这不是憋着坏吗?况且,咱们殿下这次北伐,一路高奏凯歌,气势正宏,咱们处于上风,何必要同意议和。”
赵福却道,“我觉得见好就收吧,鞑子的实力摆在那,真的硬打肯定打不过,不如先划江而治,这样也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啊。再这么打下去,
都要死光了。”
“我相信监国也不愿意打仗,不愿意百姓于水火,可鞑子
侵中原,占我北京,咱们难道还要跟他们称兄论弟,甚至是称臣进贡?”
“可我就怕万一打不过啊,现在形势好,鞑子被迫求和,咱们没答应,万一打输了,到时可就没这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