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127章 跨越时代的机器

第127章 跨越时代的机器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周大虎惊慌失措看着眼前的画面,他一介匠户,从没想到有军将向自己跪求的一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但他还是站在原地,也没说答应,只是拼命起拉丁毅起来。

“你们先起来,你们先起来再说。”

大伙都不起来。

就在这时,屋子里突然有厉声道:“你个狗东西,平里总说大明不重视火器,让你一身本事无所施长。”

“眼下我们的百姓饱受战之苦,大明的将士等你的技艺,你还想躲在你这烂铁铺到何时?”

“你不去,我带着儿子去。”

一个年轻的,抱着孩子,走出屋门。

长的也挺不错,看起来二十多,孩子还小,二三岁。

她穿的衣服很朴素,举止却不像普通民间,自有一与众不同的气势,像是出身大家。

正是周大虎的婆娘赵氏。

周大虎尴尬的搓着手:“孩儿还小,我不是为了孩儿嘛。”

“让孩儿以后跟你一样,窝在这个铁铺子里吗?”赵氏怒道。

周大虎没办法,跺脚:“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丁毅狂喜,赶紧起身再拜:“多谢嫂子。”

原来这赵氏,居然是赵家的小娘,赵士祯的小孙(次子的小儿)。

当年两在儿童时就认识,周大虎跟着父亲在赵家学火器,赵氏也在赵家。

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后来赵家败落,赵氏跟了周大虎,一起维持这家铁铺。

赵氏不但识字,还通神器谱,周大虎很多技艺都和赵氏学的。

难怪众看她气势与普通民不同,这下丁毅等于又得了一个宝。

当下有赵氏出,周大虎很快妥协,答应与丁毅一起回旅顺。

现在是自己了,两夫妻便带丁毅进里面的房子。

一进去,大伙都是倒吸冷气。

这里面已经有现代的气息了,到处是各种机械和火器,很多火器丁毅都没见过。

周大虎先带丁毅来到一座由木钢结构制成的机械前。

“这叫钻床,是我们爷爷生前制的,当年制了两台,一台送到工部,后来被工部销毁了,还有一台就是这台,虽然时间久远,但还能用。”

这是一台跨越时代的机械,用蚬木和钢制的钻床。

赵氏很快为丁毅讲解起来。

蚬木又名火木,在现代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分部在广西和云南等热带地区。

蚬木材质紧密,坚重,水就沉,硬如钢铁,敲击时,发出的是钢铁般的声音,砍伐加工都特别难,即便到了现代,钉子也很难钉进去,古代把它们称之为刀枪不的木材。

但一旦加工成型,坚久耐用,如同现代的钢铁制品。

丁毅听有眼睛一亮,这玩意要是能加工成盾牌,和铠甲,可就牛了。

在古代,这种木材一般都用来做机械垫木,木制车轴,手工刨床,及造船的特殊部位。

在现代,多用做菜板。

据赵氏介绍,这机床通体用蚬木和钢打造,费时半年才制成,坚固耐用。

以苏钢,再炼五次而成,可用来钻铳管。

而且按赵士祯的经验,只能以苏钢,再炼五次,炼多了,变脆易断,炼少了,不够坚硬,这是赵士祯多次试验的结果。

每根钻,可钻二十根铳管,然后打磨,又可以继续用,非常方便。

钻铳管时,可用水力或力。

水力比较容易,力需要大量的力气。

如果用力,一天只能钻五根。

周大虎这时道:“若是多,换着钻,还能钻更多根。”

他把钻拿给丁毅看,这钻石粗如手指,长足足有半米,前面磨损后,打磨一下还能接着磨,非常方便。

因为钻长,所以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断,还需要有不停的加水。

丁毅再细看钻床,设计巧妙,简直巧夺天工。

左边还有嵌台一般的东西,可固定铳管,右边是钻,同样可以固定,保证不会外偏。

因为铳管较长,采用两边钻法。

即先钻一边,然后把铳管掉,再钻另一边,两边钻完,再贯通,打磨,修正。

贯通另有更小更细的钻

最绝的是铳管的塑形,完全和现代机床没啥区别了。

周大虎制铳管,先把钢随意打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固定在钻床上,接着钻孔,等孔钻好后,再用另一根更粗更短的挫,把正方形挫成圆形。

丁毅等还看了小小的示范,除了丁毅,个个惊为天,赞不绝

那挫放在侧面,机床滚动方形铳管,一边高速的滚,一边往前送。

挫刀原地不动,嗖嗖嗖,那钢屑像下雨似的纷纷掉下,方形的铳管很快变成圆形,完全和现代机会没什么区别。

真他娘是个才,这就是简易版车床啊,丁毅看着这超前的设计,对赵士祯五体投地,大明朝不会用,要不然,那有以后的灭国:“令祖这脑袋,怎么长的?我都怀疑他是穿越的。”

穿越?大伙一脸茫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赵氏却笑道:“这机床不是我爷爷发明的,这是我爸发明的,他也是从别外学来的。”

万历四十三年(1615),赵父参加浙江乡试得到全省前五,当年秋去京城参加次年的丙辰科再试。

在京城中,认识了同来再试的江西宋应星。

都对火器机械感兴趣,宋应星便指出,眼下大明做铳太慢,主要是铳管打磨和制造占了一大半的时候,他想了个机械,应该能快速打超铳管,但对材料很难把握。

赵父听了大喜,但向宋应星请教,学来了机台的模型。

但当时并不完整,赵父后来因为想这个想太多,考试失败,同期的宋应星不知道也是受了他的影响,同样失败。

宋应星不服,回去准备再考,1619年又考失败后,终于绝了考试的念

而就在这1616年秋,回来的赵父经过多次尝试,改造,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做出来一部机床。

第一台机床献给朝庭,但在浙江放了一年才运到京城,工部看过后,发公文发扬了一番,然后就扔到库房,没几年便毁于一旦。

赵父又花了半年时间在家里重新制了一台,且更加的完整,就是眼前这台。

但因没得以朝庭重视,赵父和其父赵士祯一样,也郁郁而终。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