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合伙人 >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上)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这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子,但又是一个很特别的子,属于少数几个知道的特殊子。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因为正史中,崇祯就是在这一天殉国的,而大明也随之灭亡。

所以这一天,对崇祯及其一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早,崇祯带着皇后、太子和坤兴公主等一大家,还有沈、王承恩等到太庙祭祀先祖,告尉先祖大明不会亡。

祭祀之后,崇祯又带着周皇后、朱慈烺、朱媺娖和沈、王承恩一行到整个皇宫四处转转。

能够理解崇祯以及他这一家的心,仿佛一个重生者想再仔细的看一看周围最熟悉的事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晚上,崇祯设宴,好好的款待了一下沈,并进行了大量的赏赐,周皇后也拿出了一些珍藏的宝物,以示对沈的感激。

没有推辞,宴会之后,他将这些宝物又全部给朱媺娖保管。

朱媺娖欣喜之余,也很是感动。

崇祯夫默默的相守到凌晨,十九就在这种平静又不平静中安然渡过。

,三月二十,崇祯给三加封了爵位,以示大明在这一天获得新生,从这一天重新开始。

这三分别是,沈,吴三桂和周遇吉。

被封为武英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周遇吉被封为宁武伯,一位侯爵,两位伯爵。

其实在崇祯心里,将沈加封为国公都不为过,因为沈的很多功劳外看不到,但他和皇后、太子及公主皆是知。

正是因为沈的存在,大明才能获得新生,才有机会获得新生。

否则他们一家除了坤兴,没能够活到二十,都会随着大明一起烟消云散,而他崇祯还要被钉在亡国之君的耻辱柱上。

这份恩,岂是一个国公可以报答的?

可是,沈主动推辞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以他沈目前能够让看到的功劳,根本不足以封国公。

若是强行加封国公,岂非难以服众?

大明重获新生,更是要珍惜,崇祯作为有志要大明中兴的帝王,更需要做出公平公正的榜样,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这些道理,崇祯不是不懂,可如此一来的话,牺牲的就是沈这个最大功臣的利益了,这让崇祯有些愧疚。

可沈还是那句话,他的志向是和他崇祯一样的,都是希望大明能够迅速强大起来,个的些许得失,他不在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沈难道就没资格去做这样一个侠义之士?

遇到这样一个处处为你着想的合作伙伴,崇祯还能说什么?

最终他接受了沈的建议,但这份他记下了。

本来的意思是不用封爵,实在要封,封一个伯爵就可以了,但崇祯还是给加封了一个侯爵,以示他崇祯对沈更加器重。

武英二字则是取自武英殿,以示沈的英武冠绝天下。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二,周遇吉能够封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一是他的忠贞,二是他的功劳。

至于吴三桂,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周遇吉差。

特别是这段时间,关宁军听命行事,确实立了不小功劳,值得褒奖。

甚至在资历上,吴三桂还要更胜周遇吉一筹。

但是在忠贞上,却不如周遇吉赤胆忠心,行事往往先将个利益放在首位。

甚至前阵子他本还当着崇祯的面承认了此事,并表示了悔过,至于是否真心,还不得而知。

不过崇祯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不能再以之前之事对他有所区别对待。

若是在此刻加封周遇吉,而没有加封他,他肯定会心生芥蒂。

既然打算继续用他,制造这样的隔阂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何况如今的大明本就不是一个清平时期,想要每个都对他崇祯忠贞不二,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吴三桂还是不是以前那个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有才能,而且能够为我所用,也并非不可接受。

而且他在之前那种况下都没敢做出违逆之事,以后应该更不敢了。

吴三桂的封号是平西伯,还是沿用正史中对他的加封封号。

而周遇吉的封号是宁武伯,则是因为纪念他在正史中战死于宁武关而取的。

这两个封号,当事都不知道还有这层含义。

而崇祯继续沿用包含正史一些事件的封号,目的是想让自己记住,虽然正史中的那些事不会再发生,但自己却不能忘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况这还是与大明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加封了三个爵位之后,崇祯又进行了大量的事任命,以填充那些空出来的职位。

当然,这些任命不是任施为的,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斟酌之后慎重决定的。

电讯司对京师官员的监听,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贪赃枉法之辈,也探知到了一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

他们中的一些,有的因为被打压,郁郁不得志,被发配到一些没什么职权的部门任职。

还有的,直接被排挤出了京师。

更有甚者,被押大牢甚至是已经迫害致死。

崇祯自然要还他们一个公道,活着的提拔任用,已经死去的为他们平反昭雪,优先任用其族中优秀子弟。

可这还不够,因为这段时间清理的京官数量太多了。

于是,又从正史的史料中寻找记载能力和品行俱佳者予以任用。

比如张煌言、堵胤锡、陈子龙、宋应星、王徵、方以智、阎应元、孙云球等等。

为了保障这些才在来往京师途中的安全,沈甚至派出锦衣卫锐暗中护送,一直要将他们安全的送到京师。

这般重视,是因为这些才涉及到的领域包含政治、军事、科学、思想等等,都是眼下大明急需的宝贵才。

著名的明清史学家顾诚先生就评价,南明史上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非张煌言和堵胤锡莫属。

这两是一流的,而被所熟知并称赞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之流,不过二三流,根本不能与这两相提并论。

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

不是说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这些不好,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天地可鉴。

但是他们的个能力与他们身处的地位却不相匹配,算不上能臣,甚至是有些迂腐。

他们若掌握太大的权利,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此类还有不少,比如黄道周、刘宗周、苏观生等。

所以,他们都没有再出现在崇祯重用的名单上。

此时的张煌言,虽然两年前已经中了举,并且文武兼备,但如今还是白身,沈准备将他吸收进勇卫营,还有正史中一战成名的阎应元。

堵胤锡此时是正四品的黄州兵备道,但也不足以发挥出他的才能。

崇祯和沈商量之后,准备让他任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助京营提督王承恩训练改组后的京营。

陈子龙是著名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