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徐柠准时来到了出版社。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院子里空空的,大家现在都搬到屋里工作了。按姜瑞说的,现在出版社工作蒸蒸 上,他们得支愣起来!在院子里办公像什么话?
上,他们得支愣起来!在院子里办公像什么话? 
热?那就多买几台风扇呗,再弄点冰块摆着,不差那点钱。
姜晓雅也在,搬个小桌椅,依然自己坐院子里看书。
 屋里 手一支红塔山,烟雾缭绕的,根本没法待。
手一支红塔山,烟雾缭绕的,根本没法待。 
徐柠晃到她旁边,瞧了眼。姜晓雅察觉了,扭脸一看,连忙把手里的书塞到其他书底下。
 “我都看到了。哎,要不要让作者亲自指导一下?”徐柠笑的意味 长。
长。 
 姜晓雅又羞又恼,把刚才看的书抽出来,继续看。笑话就笑话吧,反正是某 送的,不看白不看。
送的,不看白不看。 
徐柠搬了小板凳在一边坐下,道:“哎,开学你打算怎么着?自学,还是去学校?”
这会还不流行复读班,复读生要么自学要么去学校旁听。
“我爸跟学校说好了,还去原来的班主任带的班。”
“那还挺好。……对了,我那有不少笔记,你要不要?”
“嘁!你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呢,好像一定能考上似的。”姜晓雅嘟囔道。
徐柠笑了一声,也不反驳。这几天的大学通知书陆续到了,这妮子正烦心呢,最听不得这个。
“小柠,电话,找你的!”屋里,张枝江突然喊了一声。
徐柠忙不迭的跑到屋里,接过电话,是订书的。
又是六十册!
这两天生意越发兴隆。这才多久,订单总数都过九百了。
“张叔,辛苦了啊。您帮忙记着,电话费我到时候一块结。”挂断电话,徐柠不忘了道谢。
这年代没手机,脸络只能用电话,出版社这台可帮了他大忙。
张枝江摆摆手,“客气话就免了。跟你爸说一声,以后下馆子都他请客啊。”
“那一定的。”
徐柠心里跟老爹说了声抱歉。他正琢磨着,是不是得给老爹分点钱,不然他兜里那点钱估计撑得住啊。
 聊了两句,徐柠刚回到院子,大门 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接着就看到
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接着就看到 涌了过来,走在前边的竟然是徐直远两
涌了过来,走在前边的竟然是徐直远两 子。
子。 
徐直远手里拿着信封,满脸的激动。“小柠,通知书来了!”
好吧,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啊。
 听到动静,屋里的 也赶忙跑出来。
也赶忙跑出来。 
“老徐,哪个学校?”
“京大!”徐直远脸色涨得通红。
 众 一阵惊呼。
一阵惊呼。 
好家伙,这是真出息了啊。
报纸上都说了,京大在全省的录取名额才几十个,结果现在跟前就有一个?以前只知道徐柠这小子成绩好,今天算是有概念了。
跟着徐直远来的是几个报社的小年轻,不用说,趁机旷工瞧热闹的。这会纷纷起哄,一定得请客之类的。
 徐直远激动的脑子都是嗡嗡的,自然一 答应。这么光宗耀祖的事,在老家得大摆宴席的。
答应。这么光宗耀祖的事,在老家得大摆宴席的。 
 没一会,报社的领导闻讯过来了,先恭喜了两句,接着劈 盖脸的一顿骂,把
盖脸的一顿骂,把 全喊了回去。
全喊了回去。 
 徐柠自个反倒像是个局外 ,全程只应付似的笑了笑。
,全程只应付似的笑了笑。 
本来嘛,早就知道的结果,有什么好激动的。
京大,他又不是没去过,也就还不错吧,就是食堂的饭菜差了点意思。
尤其学三食堂的烧茄子,熬白菜,特难吃!
……
 录取通知书到了,徐直远两 子松了一
子松了一 大气。
大气。 
 去邮局买了一大叠信封,俩 大半夜的不睡觉,就坐在客厅写信,跟亲友报喜!
大半夜的不睡觉,就坐在客厅写信,跟亲友报喜! 
徐柠对此无言以对,早早的关门睡觉。
转眼已经是八月下旬了,徐柠的生意越发红火,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订单电话。
已经过了最热的时候,晚上多了丝凉气,乘凉大军各回各家,家属院里总算清净下来。
今晚的月光不错,从窗户往远处瞧,城市跟一副水墨画似的,朦朦胧胧。
徐柠坐在窗前,手上摆弄着钢笔,看着桌上的账单。
 他现在手下有五个 ,业务遍及二十多个县城,每
,业务遍及二十多个县城,每 订单量至少四五百,总订单超过四千册。
订单量至少四五百,总订单超过四千册。 
 粗略一算,徐柠的总资产已经突 了三千,每天还有两百多进账。
了三千,每天还有两百多进账。 
这路子是真赚钱啊,还轻松。就是可惜了,他九月初就得开学,看现在的架势,不知道能不能赚够五千块。
嗒嗒!
 耳边突然响了两声,徐柠一抬 ,就看到窗外一个手提袋悬了下来。
,就看到窗外一个手提袋悬了下来。 
不用说,又是姜晓雅在搞事。
他把袋子扯过来,里边有一张纸条,字迹清秀:我睡不着,给我找本书。
徐柠无奈,从书桌抽屉里拿了本当代杂志塞里边,往下扯了扯绳子。
刚消停一会,绳子又系着一卷纸垂了下来。
 纸条:你在 嘛?
嘛? 
徐柠有些想笑,提笔答道:算账。
纸条拉上去,很快有了答复:我明天开学了,你什么时候开学?
 徐柠:九月六 。我准备九月二
。我准备九月二 就去。
就去。 
好一会,姜晓雅才回道:“等你到了,写信跟我说说大学什么样啊。”
 徐柠:“咱俩就一邻居,写信 嘛?邮费可不便宜。”
嘛?邮费可不便宜。” 
姜晓雅很快回复,字迹带着恼火,道:“谁愿意收你的信呢,我这不是想多点动力吗。不愿意拉倒!”
徐柠:“开玩笑的嘛,您放心,一个月一封,保准能让你感受到大学的美好生活。”
想了想,徐柠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整理好的笔记,在那张纸上附言:笔记奉上,明年金榜题名。
一块塞到手提袋里。
手提袋拉了上去,没有再回复。
……
徐柠则照常去出版社,只是越发的无聊,每天除了打几个电话就是去车站送书,特没劲。
 他现在就想去学校,掰着手指 算
算 子。要不是怕去的早了没地方安顿,他早坐上火车了。
子。要不是怕去的早了没地方安顿,他早坐上火车了。 
 转眼到了月底,徐柠把手下都喊回来,结算了工钱,又每 发了五块钱奖金,接着就地解散。
发了五块钱奖金,接着就地解散。 
他回家一算账,折腾这么久,净赚五千零九十块六毛五分钱。
这么多钱,顶他爹不吃不喝十年的工资!
全买成面条,连起来能从首都扯到沪市。
徐柠对这个成绩相当满意,心里也更感慨,这年代赚钱是真容易。说白了,就是很多规矩还没定,可钻的空子太多了。
 多年后,很多八九十年代发家的总喜欢说自己的艰苦奋斗史,但其实吧,徐柠自个清楚,这就是站在风 了而已。
了而已。 
别的不说,这年代蒙着眼睛瞎撞都能成功,啥都不懂砸钱都能砸通了,就是大力出奇迹。到后来试试去?失败一次就完了,哪有那么多东山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