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奋斗在苏俄 > 289 双首长制(2)

289 双首长制(2)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当营内的营长牺牲后,副营长将接任营长的职务,同样的道理,当营政委牺牲的时候,副政委将接任政委的职务,如果营内的所有领导员都牺牲了,那么指挥员和政委的职务将从基层党员中迅速选举。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若是党员都牺牲了,则从预备党员或是党积极分子中选择。若是所有与党有关联的都牺牲了,接下来还有共青团员,直到全营全部战死,基层党委会的作用才会消失。

换句话说,只要这个营内还有布尔什维克党员,甚至是共青团员存在,那么这支部队就能继续战斗,而不会选择投降,也不会失去最基本的战斗力。

按照维克托的说法,只有在军队中建立这种直达基层的党委会制度,才能将苏联红军建设为一支既对布尔什维克党忠诚,且还具备自我组织能力的高效军队。

什么叫自我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一旦成建制的部队被打散,溃散的小部队很快就能自我组织起来,重新形成一支具备战斗力的部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修改的党章规定,有三名党员的组织就应该成立党小组或是临时党委会,任何一支被击溃的小部队中,只要有三名党员,不管有没有指挥员,都能迅速组织起一个领导机构,对这支溃散后的部队展开领导。

们可以将这种党委会制度想象成裂变繁殖的细胞,当部队建制完整的时候,党委会就是一个大的细胞,而一旦部队分散了,这个细胞就会迅速分裂繁殖,它能保证任何一个分裂出去的组织,都是有组织、有意识、有行动能力的。

维克托认为,只有在苏联红军系统中广泛实行这样的党委会制度,才能在保证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同时,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说白了,虽然这种制度推行的是“双首长制度”,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推动的并不是双重领导,而是集体领导,整支部队的实际领导着,其实是各级党委会。

而从上层结构来说,它实际上是将总政治部与总参谋部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在这种结构体制下,即便是朱可夫这种声名卓著的军事指挥员,在没有得到党委会认可的况下,也调动不了哪怕一个排的兵力。

将自己的想法逐一记录在记事簿上,洋洋洒洒的写了六七页,当然,此时维克托写下来的这些东西,只能算是报告的案,有些东西都不存在逻辑

等到将全部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他还需要重新整理,从而形成一份条理清晰、逻辑鲜明的正式报告。

苏联不是没有实行过双首长制度,甚至可以说,直到去年十月份,政委制度还在军队中施行着呢。

不过,苏军中实行的双首长制度,与维克托提议建立的这种党委会制度并不是一回事,同时,有三名党员就必须组建党小组的规定,在军队中也不存在。

当然,维克托提出来的这些构想,也不是他自己的独创,事实上,他只是将前世国内的制度照搬过来罢了,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就是国内军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从根本上来说,在此时中国的抗战争中,尤其是敌后战场,这种能力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同样一支敌后抗武装,可以轻而易举的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多,即便是指挥员牺牲了,各个分支部队也可以继续作战。反过来,分散的武装还可以迅速合为一体,以优势兵力向敌军发动攻势。

分分合合,转换自如,这种事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的不容易,因为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

就像是苏德战场上的况,苏军动辄被成建制的歼灭,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部队被歼灭,而在真正的战斗进行过程中,并不是这么多一下就放弃了抵抗,选择向德军投降的。而是成建制的部队被打散了,溃退中的部队缺乏有效的组织能力,无法再形成有效的指挥,最终才被德军俘虏的。

为什么苏军要在战场后方设立大量的中转站?不就是因为溃退中的部队无法有效的自我组织,以至于需要溃逃到战场后方,再集中起来重新组织嘛。

长时间的书写,使得手腕有些酸疼,而且眼睛也有些酸涩。

维克托停下来,将钢笔扣上,随手放到一边,手指按住鬓角轻轻揉了揉。

片刻后,感觉眼睛舒服了一些,他才将手放下来,低看了看自己写下来的东西。

军队是一个绝对的力机器,它的强大与否,直接关乎到了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它,那么它也会变成制造动的最佳工具。

政治组织与军队系统并不是天然对立的,但他们之间又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一旦军队系统中行程既得利益集团,并对政治形成足够影响力的话,很多的麻烦都会出现。

当然,如今维克托看待问题的高度,还没有站到整个联盟的位置上,他之所以准备弄这么一份报告出来,就只有两个目的:第一,向斯大林同志表现他的忠诚,第二,从实际上限制军方的势力,从而为他自己的未来提供一个保险。

维克托很清楚,一旦他的这份报告提上去,那么不用说,他将得罪整个军方利益集团,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总参谋部的那些,也包括了学院派的那些,当然,还有老骑兵军的那些

但是话说回来,站在他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显然没有更多的选择了,作为一名出身内务民委员部的,他天生就不会得到军方的认可,即便他不做这件事,将来一旦军方能够对莫斯科权力核心构成足够影响力的时候,他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

如果原地不动,将来的某一天,军方那些可能会“不介意”在他后脑勺上开一枪,而迈出这一步,最多变成军方那些“很乐意”在他后脑上开一枪。

在“不介意”与“很乐意”之间,正常的应该怎么选择?答案当然是两个都不选择,而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他们没有机会开这一枪。

所以,维克托要做的,就是给军方的脑袋上戴一个紧箍咒,将他们排斥在政治权斗的外面,如此一来,在军方缺席的况下,掌握着国家安全民委员部的他,以及掌握着内务民委员部的贝利亚,难道还不能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一定的主动?

手中的这份报告,维克托打算在参加德黑兰会议期间,向斯大林同志秘密提出来,他知道,类似这样的提案,即便是斯大林同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刻实施,至少,在战争结束之前,不可能采取任何有实质的行动。

苏联红军系统中,此前采取的政委制度绝对是阉割版的,但即便是那样的制度,也屡屡受到军方的抵触,更何况是如今他所提出来的这种制度。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套方案在当前环境下提出来,是不可能有实行的机会的。

斯大林同志不是一个缺乏大局观念的,在当前的战争环境下,即便他与总参谋部的那些之间出现了矛盾,其也依旧保持着足够的克制。

按照维克托的估计,如果斯大林同志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也必然会等到战争结束,在对某些冒的军方将领完成了绝对压制之后,才会寻找时机强力推动这个方案。

但是对维克托来说,他却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再向斯大林同志提出这个方案,因为那不利于他对斯大林同志信任度的获取。

最重要的是,维克托希望借助这份报告,将自己送进苏共中央组织委员会。

这份报告中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