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的乡村是美丽的。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近处大片大片的桑园,生产队社员忙着采摘桑叶,一条小河从村庄边绕过,远处青山隐隐。
大队院场里那棵老白杨树上,高音喇叭正在放着欢快的歌曲:
公社是棵长青藤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儿越甜
藤儿越壮瓜儿越大
.....
.....
卫向东背着背篓,站在小桥上呆呆看着一切。
“向东,你又在偷懒?赶紧摘桑叶去!”说话的是一个二十出
的青年——生产队长卫海涛。
只见他穿着一件白色背心,胸前还写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字,一脸不满的看着眼前这个清秀少年。
“海涛哥,我......我没.......”卫向东辩解了一句,光着两只大脚片走起桑园,摘起桑叶来。
桑园里的社员看到这一切,低声议论起来。
“卫二蛋的小儿子是咋了?一天木木呆呆的。”
“听说上个月生了场大病,发高烧,好了以后就这样。”
“该不是脑壳烧坏,成傻子了吗?”
你才是傻子,你们全家都是傻子!
卫向东心里忍不住骂了一句。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月前和几个老板在酒宴上一场大醉,醒来以后竟然魂穿到这个叫卫向东的十六岁少年身上。
而现在是1978年夏天!
穿越就穿越了吧,来享受下美丽乡村景色也好,可是想到自己住的是茅
房,吃的是“麦拉”糊糊——就是麦子不脱皮接在自家碾子上磨成面
,这样可以增加点份量。
想到这些卫向东顿时没了心
。
摘了一背篓桑叶,卫向东又背到小河边用河水淘
净,这才匆匆返回生产队院场,在
凉处晾晒
才能喂蚕。
卫向东所住的村子叫卫曹村——现在叫卫曹大队,四个生产队三百来户
家,姓卫和姓名曹的居多,属于皖省南部的宁宣地区南坪县前进公社管辖。
南坪县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旱地居多,灌溉条件差,土地贫瘠。自古以来老百姓都以桑养蚕的为生,全大队二千二百多亩耕地,其中一大半都种植的桑树,比如第四生产队,全队645亩耕地,412亩种植的都是桑树。
这里一年可以养殖三次桑蚕,其中春蚕数量最多。
这年代是集体喂养,生产队院坝旁边两排蚕房里满满都是春蚕,白天晚上都是沙沙蚕吃桑叶的声音。
卫向东
的活就是从桑园采摘桑叶,十背篓算一个工分,在生产队院坝旁边那棵老榆树下的轱辘上,生产队有
专门负责登记。
今天他已经背了一百背篓!
卫向东去年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成了一名生产队社员,虽然未成年,但这个年代算半大小伙
活但按成
壮劳力对待。
又
了一个多小时,太阳已经下山,随着队长一声哨子响今天的活总算
完,社员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走向村里。
卫向东将背篓仍在一边,一
坐在生蚕房外面的阑槛上,用粗布做的短褂擦着脸上的汗。
“向东,活
完了?过来,把今天全队社员的工分算清楚。”
不用抬
看,卫向东就知道是卫海涛。
卫海涛今年25岁,五年前从部队上复原回来后就当了生产队长,和卫向东家是房前房后,两家很熟。
“海涛哥,队上不是有会计出纳吗?
嘛又要我做?又不给我记工分。”卫向东很不满的嘟囔道。
“富贵叔去大队开会了.......喂,你可是咱们队上的高材生,写写算算的事不找你找谁?”
的高材生!
一个初中毕业生就是高材生了?
卫向东不由得撇撇嘴。
不过全生产队总共487名社员,绝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有的还是文盲,初中毕业还真算文凭高的。
卫向东慢吞吞走到院坝边一张旧桌子前,拿起一沓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天每个
活种类。
摘桑叶的、喂蚕的、喂猪的放牛的,晒油菜籽的.....甚至去大队开会那也是要记工分。
而且根据每个工种劳动强度不同还有还有一定的系数,同时还要根据成
壮劳力和老
儿童、男

还有差异。
这里成
壮劳力
一天叫一个工。最高算十分,称为“满工”,有的九分八分。
减半。
未成年
大多记两分三分,好的记半功。老年
也逐渐减少分底,六十以上的老
只有三四分。
所以,每天计算工分就成了一件复杂而繁琐的事
。
不过对卫向东来说没什么难的,不过就是分门别类统计呗。
一手拿着笔一手打算盘,噼里啪啦一阵,很快每个
的今天的工分值、以及今天全队社员的总工分算的清清楚楚。
哎......如果有台电脑,搞个EXCEL表,数字一填立马自动汇总。”卫向东伸下懒腰,自言自语到。
“啥叫电脑?!”身后突然传来声音把卫向东吓了大跳。
“我做梦的梦到的,就是一台机器能写会算可以代替
工作。”卫向东赶忙搪塞。
卫海涛也没多问,拿起册子仔细看了看:“果然脑瓜聪明,对你提出表扬!”
“别老
神鼓励啊,来点物质刺激!”对这点卫向东很是不满。
按劳分配嘛。
“行,行,今天就给你记半个工!”卫海涛开
道。
在生产队,队长的权力很大的,给你安排什么活,是最脏的打药施粪,还是最苦的犁田耕地,相对轻松的浇水,还有根据你今天
活表现好坏酌
扣减工分,这全是队长一句话。
不过,卫海涛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公平公正。
比如,卫向东跟他是家门中比较亲,一个太公(爷爷的爸爸)的后代,但依旧和别
一视同仁。
收拾完账册天也快黑了,卫向东准备回家,突然看到一个老
匆匆向院坝走来。
“海涛,大队给咱们队分的蚕茧量下来了!”说话是生产队会计卫富贵。
“我看看!”卫海涛拿起随身带的手电筒,照了照,脸上顿时就变了:“叔,怎么才一万两千斤的蚕茧指标?!扣除蚕种、化肥、农药,能赚几个钱?后面的蚕茧又卖给谁?”
“没法子,公社分给咱们大队的蚕茧量比去年少,今年各地都在种桑养蚕,桑叶长势好,蚕茧产量又高,供销社收购不了这么多。”卫富贵解释道。
“什么?!”卫海涛一听更急了。
“去年春天雨多桑树都烂死,结果没桑叶喂蚕,全年歉收。今天天气好,桑叶长势旺,指望着多养蚕挣点钱,结果竟然不收!没钱咋买返销粮?.....对了,救济粮下来没有?”
卫曹大队小麦和稻谷产的很少,像他们这样的农民要拿着政府颁发的《农村返销粮供应证》到粮站去买所以得吃“倒三七一(即返销粮),价格要比计划外粮食便宜点,但比粮食收购价高。
“还没有,不过老支书说今年全省大旱,各地都伸手问国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