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匹夫 > 第20章 小玩意

第20章 小玩意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生命运变幻,充满了无奈和心酸,尤其是生逢末世,宁为太平犬,莫为沦丧,遭清军塞荼毒的河南彰德府亦是如此。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河南彰德府磁州彭城镇,为磁州六大集镇之首,自明以降,便以生产瓷器出名。由于景德镇瓷器一枝独秀,彭城镇的瓷器生产一直是半死不活,到了明后期,更是官窑没落,民窑垂死挣扎,无论是官窑民窑,均是行将就木,靠最后一气强撑。

清军塞,烧杀抢掠,几乎是断了彭城百姓的最后一丝元气,要不是河南都指挥使王泰募民垦荒,大修水利,挖井造车,彭城镇的百姓,就要背井离乡,也要加乌泱泱一片的流民大军了。

募民垦荒屯田,对于彰德府的大多数百姓来说,这是好事。可是对于曹文虎、黄君森这样的手艺来说,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善。

除了烧窑、制陶、绘彩,他们什么都不会,世世代代烧制陶瓷,除了陶瓷,还是陶瓷。

既然什么都不会,在这除了粮食,其它都不值钱的年代,他们这既不高档、又不急需、聊胜于无的瓶瓶罐罐,让他们除了穷,就是饿,男的还娶不上老婆。

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活在世上,除了满身的戾气和愤怒,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直到……

“曹文虎,你这窑,到底多少银子卖?”

杨震坐在椅子上,锦衣华服,恶在后,仿佛土豪。

不过,他现在奉王泰的指令,收购彭城镇的陶窑,还真是土豪,不差钱。

“大哥,不,大爷,你觉得这个数咋样?”

曹家的家主曹文虎满脸赔笑,伸出几根手指

曹家两条窑炉,一条已经停烧,另外一条烧半个月,停两三个月,还那里谈得上有生意,无利可图,只能卖掉。

“四百两,你是不是疯了? 最多给你一百两,两条窑炉,加上所有的家伙事!”

杨震的话,让曹文虎目瞪呆,刚要说的话卡在了嗓子里面。

“爹,你傻了! 赶紧同意啊!”

曹文虎的儿子曹国富,在一旁着急地喊了起来。

他们家的瓷窑,早已经是不敷出,早就想卖出,可惜世道不好,一直没有买主。

杨震上门,他们喜出望外,本来商定的是40两银子,没想到杨震这个土豪,竟然出了100两!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曹文虎如梦初醒,连连点,心里乐开了花。

有了100两银子,还了债不说,还能为儿子讨上一房媳

只是卖了窑,接下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坐吃山空,多少银子都得搭进去。看来,只有改行去种地了。

“100两银子,你们父子,还有一家老小,凡是有手艺的,都要在瓷厂里做活,一般手艺的,一月二两银子。至于曹文虎,一月五两。”

曹文虎一家,又一次石化,僵在了当场。

杨震带出来,看了看,上了马。

“走,去下一家!”

而彭城镇另一制陶大户黄家,家主黄君森被族簇拥,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们每个的脸上,都是期待和希望。

中国以丝绸和陶瓷闻名于世,两千年前就销往欧洲。而在欧洲,仿制中国陶瓷的尝试也从未中断。

十七世纪,中国景德

(本章未完,请翻页)

镇的薄胎瓷传了欧洲,这是一个令震惊的发明,中国史书《陶记》说这种瓷:“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欧洲的说法则是:“比纸还薄,比牛还白,比玻璃更透”。

薄胎瓷在欧洲价值连城。一件瓷器甚至可以换回一支军队。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瓷器甚至可以做成灯具,却有着比玻璃灯更加奇幻的效果。18世纪末,英国发明家威廉华尔森在陶土中加了动物骨。为了获得薄胎瓷温润的白色,他又加了一些铝,便出现了骨瓷。

骨瓷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如玉,花面多姿多彩,在各类瓷器当中属于高档品,价格不菲。

王泰后世单位“黯然辞职”,很长一段时间,做的就是酒店瓷生意,酒店瓷、家庭瓷,国内和出,他都是有所涉及,有时候为了货,长期待在工厂,对用瓷,尤其是骨瓷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可谓是十分熟悉。

明朝的瓷器,以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尤其是青花瓷,美绝伦,享誉海内外。釉下彩、釉上彩、单色釉等,又是明代景德镇瓷器的特色。

崇祯时期署官款的瓷器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间窑炉盛行堂名款、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王泰要拓业找银,河南境内彰德府磁州、制陶中心的彭城镇,自然是他的不二选择了。

募民屯田,挖井造车,这些都是以河南都司的名义,是官府行为。而各个产业,骨瓷、水泥、铁厂、肥皂厂等,则都是私的产业,私行为,王泰个是经营者。

但这个时候,曹文虎、黄君森这些,谁也不知道,新上任的河南都指挥使王泰买这些窑炉,到底要做什么?

而且,看这位都指挥使的样子,似乎是要发挥陕西“二杆子”的愣娃神,来一场大的。

彭城镇,各个窑炉的工匠都被他留用,付以工钱,各个窑炉修葺一新,大家却不知道,这位王大,他到底要造些什么?

大家虽然好奇,但拿钱财,只需按照王泰的指使烧窑、试烧样品,不断尝试。

陶瓷的原料采自附近的山上,粘土、石料应有尽有。而烧窑的燃料,则是改自石炭,洗煤炼焦后的石炭。

大家不停地按照王泰给的配方试烧,调整,再试烧,直到有一天……

“铛!铛!”

手指轻弹,清亮的响声传来,黝黑的脸上全都是笑意。

灯光下看去,白透明,虽没有景德镇白胎瓷的薄如纸,但轻巧、高贵、瓷中尊贵,毫无质疑。

试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夏时分,骨瓷研究成功了。

目前的况下,王泰倒也不担心会不会配方外泄。釉料的配方,以及骨的添加量都是不传之秘,由杨震带掌握。

而生产出来的瓷器,还并不能上市。白惨惨的瓷器,如果没有手绘,就达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瓷器再好,也卖不上价钱。

况且,如果种类单一,设计上没有新颖,就很难打动顾客。

脑海中浮现出后世的那些器形和花色设计,王泰眉微微一皱。

“杨震,你去把瓷器作坊的工匠和画师叫上几个,我有些事,想要和他们说说。”

当然是说说,而不是讨论。

王泰出创意,这些手绘工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匠们得以延伸,实施,毕竟,王泰有几百年的阅历和见识。

“这种牡丹设计,要富贵雍容,高雅大气,大概是这么大,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繁琐,少了太过清冷。”

彭城镇瓷厂的大办公室里,王泰叮嘱完了一个画师,又对另外一个工匠开始了滔滔不绝。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