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红楼之士子贾兰 > 第十四章:考题初探

第十四章:考题初探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科举考试中的考题简单而言就是写文章,并且在体裁上作了限制,有的考察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有的考察考生史学方面的知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在贾兰这个穿越者看来,这样的考题基本都属于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考生最起码要能背诵四书五经,因为考题中的材料都出自这些儒家经典。

从四书里出的题目叫大题,从五经里出的题叫小题。如果考生连这些材料的出处都不知道,也不会背诵这些儒家经典,根本无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有可能就会曲解题意。

在家塾里上了几十天的学后,贾兰已经一字不落的并理解了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尚书》为孔子编定,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百篇。

《礼记》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庞杂,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间之俗,无不涉及,有四十九篇,其中包括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以及书信内容,最终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

一个古代读书要能考上举、进士,在掌握四书、五经这些基本典籍之后,必须全面学习儒学、史学、文学的知识。这样看来,要想在科举中展露角,就得在文史哲各方面有相当好的功底,成为一个文科全才。

第一类考题,其答题的文章格式采用八文的体裁。八文是科举考生们的必修课,称为举业。称之为八文是从文字程式的体裁而言。

眼下,贾兰发现,塾里的学员又把八文称作时文。时文则是相对唐宋的古文来说的。由于科考中的考题主要来自四书,然后才是五经,他们又将之称为四书文。

不过,这些称谓都只是俗称,正式名称应该叫制艺,或制义。科举考试是皇帝发布的考试,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命作的文艺便叫做制艺。考试的内容是要士子讲明所学的某种经书中的某项道理,讲解经书中道理的文章叫做义。

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而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颐、朱熹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

文的字数,有明文限制,违者不录,以后成为定制。八文形式死板,内容空,陈陈相因,千篇一律,要求作者用古代圣贤的思想和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须按照一定格式和字数填写,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八文,太祖皇帝曾规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先皇时增为六百五十字,太上皇时又增至每篇七百字,违者不录,此后成为定制。

典型的八文每篇由题、承题、起讲、手、起、出题、中、后、束、收结等十部分组成。所谓八,即起、中、后、束这四部分,必须使用排比对偶而两两相对的双行文,共计八内容。

题、承题、起讲是开部分,又称为帽子,用于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文字简练含蓄,把题义开,即点明文章主题。

题与承题的文字不多却很重要,因为它们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可了解文章的全貌。起讲即议论开始,作者把自己当做圣贤的代言,通常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字开,总括全题,笼罩全局。

起讲后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本题,称之为手。接下来的起、中、后、束这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两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内容,其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都很严格。

收结不同于束,是全文的结束部分。篇末敷演圣贤言毕,可自陈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也可以只用数句来总结全文。

文既然是阐释儒家经典的考试文章,那就并不是考生自己想写的东西。八文有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代圣贤立言,即要用圣贤的吻来写文章。

如果题目出自《论语》里孔子的话,那么这篇文章通篇都要像孔子对别说话一样,反复陈述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掺杂了其他气就不符合要求了。

因此,八文这样的文章不可能会带来思想上的创新,因为创作者不可能在这样的文章里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演戏一样,要讲的话必须符合那个角色,这些话不过都是戏中物的话,而不是自己的话。

第二类考题,其答题的文章格式采用试帖诗的体裁。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的乡乡试、会试都要加试五言八韵的试帖诗。

帖是指帖经,即用默写填空的办法来考查儒家经义,它和诗是两种不同的考试,将两者联系起来是因为有一种做法叫赎帖诗。当时一些有才气的举子因为无法通过默写经义的考查而被黜落,有的考官便允许他们以诗代替,相当于是一种救赎,于是这种诗被称为赎帖诗。

试帖诗确切的名字应该是试律诗,而试律诗起源于唐代。有时称省试诗,是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有时又称都堂诗,是因为礼部考试场所在尚书省总办公地的都堂。

唐代诗题不一定有出处,考官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出题,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允许提问,称为上请。直到宋朝,才必须在经史中出题,禁止考生上请,后来又将命题的范围扩大到古的诗句。

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命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或用前诗句,考生做诗的时候,必须了解诗题的出处,写出的诗篇,才不致违背题意题

太祖皇帝时的某科会试,以颜延之诗“天临海镜”句为题,原诗的意思是“君在上,如天之临,如海之镜”,许多却误认为月光,只有十六知道题目的出处,结果这十六全部极其幸运地被录取了。

试帖诗不同于律赋,试帖诗也叫赋得体,因为题目前面常冠以“赋得”二字。例如,赋得湘灵鼓瑟得“灵”字,即是用“灵”字所属之韵作诗。限用之韵,称为官韵,官韵只限一韵。

唐代试律,一般为六韵,四韵、八韵的都很少。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童生试用五言六韵,乡、会试用的则是五言八韵,而岁考、科考、复试、朝考也均是用五言八韵。

六韵就是十二句,八韵则是十六句。因此,试帖诗又叫五言八韵诗,也是一种形式古板、要求严格、不能随意抒发感而只能歌功颂德、饰太平的诗题。

试帖诗都是五言的,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其余各联必须对偶,限定以某字为韵。试帖诗的结构和作法,大致和八文相同。例如十六句的五言八韵试帖诗,其首联名题,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四、五联如中,六、七联如后,结联如束

首联和次联,必须将题目字眼全部点出,如果题字太多,不能全部点出,则将紧要字眼点明,务使题义了然。三联领起,四、五、六、七联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或用开合,或从题外推开,或在本题映切。结联或勒住本题,或放开一步,本题未点之字,也可在此联补点。全章之法,由浅,由虚及实,有纵有擒,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可凌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