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连续两次被宫斗系统教训,郑念儿多少有些受挫!
没办法,
家宫斗系统说得很有道理啊,哪怕郑念儿心里不舒服,也不得不承认。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过,她还是有些不甘心,仔细将科举选官的好处、细则等,重新给永承帝说了一遍。
永承帝眸光闪烁不停。
同样是考试选官,先帝的办法,只是小范围内,且没有一整套成形的规则。
而郑念儿所说的科举选官,不管是总体规则,还是实施细则,都非常详尽,仿佛是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积累、衍变。
已经非常成熟,且行之有效!
如果能够顺利推行,一定能够打
世家的垄断,让皇权得到最大程度的集中。
毕竟,出考题的
是皇帝,而所有的进士都是“天子门生”。
那些
仕的年轻官员们,也不会只知道有世家,而看不到龙椅上还坐着一个帝国皇帝!
好个科举制度!
果然是对抗世家的良策!
永承帝心动了,他跃跃欲试!
他的第一道政令,表面上看,似乎成功了,一定会顺利推行。
但实际上呢,永承帝不傻。
他知道经由这件事,他本就不多的威信,少得愈发可怜。
盐政改制越成功,
们称赞的也将是何太后!
这也是永承帝对何太后诸多怨怼,忍不住暗地里骂骂咧咧的真正原因。
他没有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帮助,他心里只有一种悲愤与屈辱。
不行!
他一定要做出政绩,让满朝文武,让天下黎民百姓都知道,他才是大渊朝真正的主宰者!
好,第二把火,就从科举选官开始烧起!
永承帝用力握了握拳
,重燃战火,心中更是生出了无尽的豪
。
冯寿在宫中有眼线,不等永承帝真的闹出动静,他就收到了消息。
冯寿:……心好累,为什么小皇帝就不能消停两天?
盐政的事儿还没过去啊,他、他居然又开始不怕死的挑战整个世家。
冯寿不是帮世家说话,更不是觉得世家把持朝廷官员任命权是对的。
事实上,当初先帝推行的考试选官,还是冯寿给的建议。
但,这种事儿不能
之过急啊。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动不动就闹改革!
盐政的事儿,虽然触动了世家的利益,却还不至于断了
家的根本。
世家却还是闹出了大动静,若不是何太后及时出手,刚亲政不到半年的小皇帝,估计都要下“罪己诏”。
现在呢,永承帝更厉害了,居然要对世家来个“釜底抽薪”。
呵呵,盐铁等顶多是世家的钱袋子,而推荐做官则是世家独有的特权,是他们掌控天下的根本啊。
先帝以开国皇帝的威信与权势,都不敢轻易搞什么全国
质的科举选官。
顶多就是在某个衙门,或是某几个专业要求非常严格的官职上,进行一下考试。
比如大理寺、刑部,须得熟读《大渊律》,
通刑侦、断案。
某些夸夸其谈的世家子,或是世家推荐的书呆子,就不太合适。
再比如工部,须得知道起码的工造常识。
在这些官职上,先帝提出了先考试、后做官要求。
世家们虽然有些不满,却也没有太过计较。
原本,按照冯寿给先帝制定的计划,先在小范围慢慢推行。
然后,再辐
三省六部,继而推行全国。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是两代
的努力。
毕竟世家已经绵延上千年,这般庞大的势力,太多的盘根错节,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个弄不好,就会被世家反弹。
大渊朝的皇家,虽然握有几十万兵马,世家们不敢像过去一样,动不动就换个皇帝,来个改朝换代。
但,那也是没有彻底激怒世家啊。
一旦把
家
急了,这群
,还不定做出怎样疯狂的事
来。
永承帝本来就是少年天子,亲政后,也没有什么耀眼的政绩。
朝堂动
起来,慢说挑起事端的世家了,就是一些武勋、新贵,估计也会埋怨永承帝。
到那时——
那样的烂摊子,就算是何太后,估计也很难收拾啊。
永承帝此举,已经不单纯是犯蠢了,而是直接把绳索主动往自己脖子上套啊。
冯寿坐不住了,他不能再任由永承帝胡闹下去。
顾不得多想,冯寿进了宫。
“先生,您来啦?”
心里有了决断,永承帝到底有些忐忑。
看到了自己最信任的冯师傅,永承帝暂时忘了师生间曾经的不愉快。
他亲切的迎上来,满脸欢喜的与冯寿说话。
冯寿按捺着心底的焦躁,不着痕迹的与皇帝寒暄。
其实,在他进宫的那一刹,冯寿又有些后悔了。
他不该这么冒失的。
小皇帝不比先帝,先帝虽然多疑,却还保有一丝底线——冯寿是可信的。
而小皇帝呢,敏感、自卑又任
自大。
如果冯寿贸然跑来,直接询问他是不是要推行什么科举选官,小皇帝定会心生不满——
好啊,冯寿,你居然敢在朕的身边安
耳目!
事实上,作为先帝最大的谋臣,冯寿能够做到运筹帷幄、算无遗策。
除了他的高智商、善谋略外,应该也有足够的消息来源。
包括先帝、众武勋在内,大家都在猜测,冯寿手里一定拥有一支善于打探消息的
马。
说他是大渊朝最大的特务
子,有些过分。
但他在皇宫、在各大武勋
家的后院都安
了
手,也是很多
默认的事实。
也就是冯寿无心仕途,大渊朝建立后,
家就利索的“归隐”了。
否则先帝早就容不下冯寿了。
先帝处于某些原因,不但没有对冯寿“鸟尽弓藏”,还没有过度清理宫中的暗探。
他只是把自己身边肃清了,其他宫里,比如何太后身边,依然有冯寿的眼线。
永承帝不如先帝,他身边的
,本就是何太后、三大辅臣等大佬安排的。
其中,就有冯寿的
。
冯寿不是要监视小皇帝,而是担心他,在暗中保护他。
但,永承帝知道“真相”后,未必会领
,兴许还会忌惮冯寿,觉得他有不臣之心。
冯寿已经领教了永承帝的不讲道理、不知感恩,他并不敢多做试探。
唉,小皇帝没有足够的心胸,对他也没有那么的信任,这些事儿,还是能瞒着就瞒着吧。
冯寿后悔自己不该贸然进宫,但来都来了,也不能半路退回。
于是,他掩饰好
绪,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永承帝。
似冯寿这样的老狐狸,如果是有心套话,很快就能达成目标。
而永承帝呢,本就心里忐忑、激动,想要找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