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填补内容,就如同写文章一样。
于是,他新建了一个word文档,并把邮件中的意见复制进去,开始逐条回复。
首先是建议直接接收那个
,他的评论只有几句话,比较好应对。
许秋直接回复:“非常感谢你的客观评价。”
另外两个审稿
的意见,相对比较多:
第一条,“请补充光电
能表中的标准差数据。”
许秋记得他是列出过标准差数据的,返回正文查看后,发现光电转换效率那块是有计算的,但其他的几个参数没有计算。
这样看来,审稿
的意思应该是把另外三个光电参数,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的标准差也列出来。
不愧是am,严格了许多,之前他在投其他期刊的时候,都没有发现过这个问题。
于是,他回复道:“感谢你的意见,我们已作出相应的修改。”
由于时间关系,他在正文中把需要修改的地方用高亮标出。
第二条,“请补充eqe结果对应光生电流密度的积分曲线。”
这个积分曲线比较好做,不需要补充实验,直接用eqe自带的软件就可以计算并导出。
一般没
会专门画这个图的,许秋也是按照惯例,只列出了最终的积分数据。
不过审稿
都是大爷,既然
家提了,一些无伤大雅的意见采纳就是了。
或许是审稿
找不到其他毛病,强行在
蛋里挑骨
,这也是有可能的。
许秋回复道:“感谢你的意见,我们已补充相应的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在中文上的表达都是“感谢你的意见”,但在英文中会有不同的表达。
这也是他之前从陈婉清的回复意见中学到的,当时她的文章审稿
的意见有九个,她一共感谢了九次,每次的表述都各不相同。
不过多半是魏老师做的修改,如果是学姐,她应该只会:“thank you……”
第三条,“第7页19行,有一处拼写错误。”
这个比较好改,许秋直接在正文中进行修改。
写文章,要求一处错误都不犯,还是很困难的,毕竟有上千个单词。
虽说word自带有纠错功能,但是涉及到专有名词,只靠智能纠错肯定会有所遗漏。
不过审稿
并没有说文章需要润色之类的,这说明文章在语言方面还是过关的。
第四条,“请补充文章中提到的热旋涂法的具体
作。”
许秋在实验步骤中,并没有详细展开描述,只说了“用热溶
,以2500r.p.m.转速条件进行热旋涂,从而获得有效层薄膜。”
像是使用20微升溶
、
涂法、
涂时移
枪与基片表面的二面角为45度左右、要同时加热基片和溶
,这些具体的
作信息都被他隐去了。
审稿
问出的这个问题,说实话有些出乎他的预料,或许对方对这篇工作非常感兴趣吧。
因为具体的实验方法都是放在支持信息部分,他在审稿的时候,这部分内容一般不会看的非常仔细,都是大致扫过。
思索片刻,许秋决定把新设备的参数写上去,类似于“我们采用了xx型加热式匀胶机,条件为……”。
主要的修改意见只有这四条,全部看完过后,许秋心中已经有底了。
这篇am,基本是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