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绝非他一个
能行的,肯定是整个家族在走私。
就在这时,餐车乘务员送来了铝制饭盒装的餐食。
吴青禾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说道:“春雷,你要是想买什么香港货、台湾货,你就跟我说,保证比你从
圳买的要便宜。”
“好啊!要是有机会,我也想去你说的市场看看,我很想见识一下。”韩春雷饶有兴趣。
“欢迎啊,你也不用什么有没有机会,你要是这趟不赶时间回
圳,就跟我一起下车呗。再过两站就到金华了。从金华再坐汽车到我们那,方便的很。”吴青禾一边吃饭,一边发出了邀请,“到时候,我带你去我们拿货的码
看看,每天那些渔船进港时,真是千帆
港,船桅林立,蔚为壮观啊!”
“还可以去码
参观吗?”韩春雷颇为意外。
“当然可以啦,这有什么不方便的。那就这么说定了,一会儿跟我下车!”吴青禾说着,猛挖了两
饭。
吴青禾对柴家坞的
很有感
,对韩春雷自然也是格外热
,加上韩春雷对他说的这些,也真的非常感兴趣。
于是乎,韩春雷临时改道,跟着吴青禾在金华下车。
之后跟着他转了汽车,辗转一路,到了吴青禾的家乡——温州乐清三山乡。
************
作者的话:文中提到的关于当时浙南沿海全民走私,就连学校都关门停课的这段历史,是真实的。这段故事,我取材于《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这是我翻查资料的时候,意外查到的当年媒体的一篇报道。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乡村教师吴定法的故事。当时随着走私的风刮到村里,村民们的思想都跟着变了,村上流行起了一句顺
溜:“一次走私走成功,可抵种田300工”。
“那些连字都不认识的
都发了大财,凭什么?”这个念
烧灼着吴定法心神难安。
直到有一天,空
的教室里只剩下5个学生,吴定法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最后一课。
这节课后不久,学校全面停课。
文中提到,当时那个氛围,家家在搞钱,全民皆走私,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不用百度《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和吴法定,百度上你们查不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