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从此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由此,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
各地百姓为纪念禹的功绩,特设禹王庙,庙内大门内,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
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
,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
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
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犹如淑
。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态势。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甄宓和夷
对河图洛书,也有了新的发现和心得,感觉它们智慧地反映出了天道、地道的运行规律。夷
发觉,天道的阳气,由北方位开始生发,然后按顺时针向左旋转,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一阳初生”、“三阳开泰”、“九阳极盛”、“夕阳渐衰”。
而甄宓认为地道的运行规律则是:
气由西南方(二)始旋转,然后逆时针向东南方(四)运转,到了东北方(八),
气达到极盛,而当转至西北方后,
气逐渐消失。
如此相得益彰,
阳相抱,乾坤相合,周转不息,方成大道。
甄宓和夷
算是协助禹完成了治水工程,他们十三年下来也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而接下来才到他们寻禹的真正目的,助禹定九州,如此便可各有管属,各成单位,而不依附于一
两
,天下长治久安。
引用:
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汤汤洪水方割,
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
《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左传》云:“崇伯鲧化为黄熊,
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