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宴会的菜肴酒水之类的准备还算
致,最终却是
收场,原因就在于,连刺史大
都按捺不住,想听郑经的高见。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宴会厅里的桌椅很快就在卢大
安排之下进行了调整。
若是正常的论道,一定会像是像之前在船上那样,列成两排,正反各居一排,而这一次论道,其实相当于讲道,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演讲与辩论的区别。
因此,刺史大
也不搞对立了,直接在最上首给郑经安排了一个位置,其他
则齐坐在下方。
这就颇有点上课的味道了。
只不过与上课不同的是,郑经所说,随时都有可能被
质疑。
包括刺史大
。
也就是说,这是事实上的一对多。
郑经倒是无惧,他站到了最上方,开
便道:“
之善恶论,源
应该始于孔圣
,准确的出处是《论语·阳货》……”
他先将之前给刺史大
说过的复述了一遍。
但紧接着却说道:“不过在我看来,以上几种说法,除了孔圣
的‘
相近,习相远’之外,都是错的,而孔圣
的‘
相近’论,也不够严谨。”
此言一出,就相当于先否定了孟子的
善论,荀子的
恶论,还有西汉杨雄的
善恶混论之说,就是孔子的
相近说法,也被否定了一半。
一开场就是震惊四座!
直接否认两亚圣一贤
之说,连圣
之说也否定一半,这是不是太张狂了一点?
在场的所有
都很憋屈,很想对此质疑。
只不过船上那些士子,已经被郑经收拾过,不敢随便声张,而以卢勋为代表的官绅,在卢勋都没出声的
况下,又不敢造次,于是乎,满场寂静。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也好在郑经紧接着又开
了。
“按照《道德经》里的说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也就是说,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若是按照我关于道的新定义,既然善与恶是相对的,标准是由
来定的,那就属于
之道的范畴。
“试问,
初生时,尚未经
之道的规范和约束,又哪来善恶之分?”
他的完整解释来了。
所有
一下就懵了。
大家原本以为,不管是孟子的
善论,还是荀子的
恶论,亦或是杨雄的
善恶混论,别说是彻底推翻,想质疑一番都很难。
谁知,郑经也就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竟然把三种不同论述都全给彻底推翻了。
有这么容易?
这逻辑对吗?
不知晓,或者还不太理解郑经关于道的新定义的那些
,比如说泗州那些士子,以及以卢勋为代表的官绅等,此时是一脸的狐疑。
但因为郑经的论述,涉及到了关于道的新定义,因此他们就算想质疑,也是无处下手的,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船上那些士子身上。
“顾公子,席公子,对于
之的这番论述,你等可有不同意见?”
趁着郑经停顿的空隙,卢勋开始点名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
。
假如有一丝可能,以他好辩的
格,对于这种颠覆
的观点,他十有八九会亲自上阵来质疑或反驳,可对于道的新定义,他还没理解透,在找不到切
点的
况下,他暂时把希望寄托在顾倾城与席希明等
身上。
可船上那些士子又怎么去质疑这一论述呢?
是啊,若是按照道的新定义,天之道,天下万物的运转规律,天生的,不可逆转,而
之道,
类社会的伦理法则,
定的,无数种可能。
一个是先天自带的,一个是后天规范的,这是道的新定义的基本逻辑。
而按照这一逻辑,善恶之论,确实是相对的,是由
后天来规范的,那就属于
之道的范畴无疑。
继续往下推。
那
之初,尚未开智,尚未接受
之道规范的教化,又哪来善恶之分?
这么一推下来,那不管是
善论、
恶论,还是
善恶混论,都全被推翻了吗?
这逻辑之严谨,根本就没法辩啊!
原本做足了准备,想刁难郑经一番的席希明,在卢勋的点名之下,懊恼地回道:“回大
,若是按照
之先生关于道的新定义,此番论述无可置疑。”
“回大
,确实如此。”
顾倾城却是欣喜地附和道。
相比席希明的懊恼,此时的顾倾城确实是欣喜无比,因为由此也可以反证,郑经关于道的新定义,确实是成立的不说,还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历史疑难问题。
这可是争执了数百近千年的
善恶论啊!
谁又能想到,若是按照道的新定义来断,推翻起来竟然是如此之容易呢?
这就是他欣喜的原因。
至于卢勋……
他先暗暗叹了一
气。
在指望不上席希明等
,自己又无法发力的
况下,他只能暂时接受郑经的这番论述。
但他也忍不住想,若是孟圣
、荀圣
,还有杨雄,他们若是地下或天上有灵,一得知自己的论说竟然如此容易被
推翻,会不会欲哭无泪?
肯定会的!
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开
说道:“那就有请
之继续。”
“至于为啥说孔圣
的
相近之说也不够严谨,原因在于……”
郑经又开
了。
“所谓
相近,习相远,这一说法是对的。
“
相近,是指
在诞生之初,未经
之道的教化之前,所有
所拥有的天
是相近的,也就是
之动物本能,这属于天之道。
“而习相远,是指
在接受
之道的教化之后,所受的教化之道不同,
的
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就好比说,同年同月同
同时同地生之
,长大后
各不相同,原因就在于后天所接受的教化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圣
确实是对的。”
郑经又继续解释道。
这就相当于科普了。
在三字经里,开篇就是“
之初,
本善,
相近,习相远……”
事实上,这一句是结合了孟子跟孔子的说法,但对于这一句,很多
的了解却未必正确,按照孔子的原意,
相近里的
,应该理解为天生的
,而习相远里的习,则应该理解为后天所养成的习惯。
天生
就是天
,后天习惯就是养成,因此这一说法,其实是相当科学的,也基本可以颠覆算命学上的生辰八字决定命运之说。
对此,郑经
感佩服,因此该肯定的,他还是先肯定一番。
但紧接着他却说道:“之所以说孔圣
的说法不够严谨,是在于他未将
相近这一说法给说清楚,以至于后
才对
之初到底是
善还是
恶有了那么大的争议。”
说完,他又停了下来,以给大家质疑的机会。
众
:“……”
之所以有
善恶论之争,原因竟然归根于孔圣
那里?
这锅会不会甩得太远了一点?
卢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