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江山射姬 > 【江山射姬】 (第一部 16-17)

【江山射姬】 (第一部 16-17)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工具之后,陈肇知道生产用具已经有了基础准备,储量大,种

类全,只要花点心思改造一下,搞定米还是很轻松的。

陈肇之所以要带着白莲教的以及陈家下搞米产业,有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培养新一代的产业工,给这些初步灌输规模生产产业链的概念。

包括陈家在内,明朝大地上的无数地主家中的下一般都是这样完成他一天

的工作,男一年大多数时间下地务农,农闲的时间什么样的杂活都,比如该

磨稻米了,赶着牲畜就上碾去了,有时候又要喂牲了,有拿着鞭子出门放牧,

也一样,大多数时间就是服侍家里的老少爷们儿,夫小姐,完事儿之后也

不闲着,坐下来纳鞋底缝衣服,该做饭了又去帮衬着生火做饭,农忙的季节就是

老少爷们儿齐上阵,秧,男锄地,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哪里有事儿

就赶忙过去帮忙。

这样的生活工作模式在陈肇看来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在瘟疫事件之后,陈肇的父亲陈八除了履行他身为地主的主要是事务之外

,已经全面的把家族的管理权移给了陈肇,陈八不笨,他一早就看出来自己

这个儿子不简单,甚至连家中的财政大权也都移给了陈肇。

有了父亲移的权力,加上陈肇在陈家的威望极高,下们都很听陈肇的话

,这个时刻开始培养这些接纳生产效率概念是很合适的。

但是为什么是米喔?陈肇之所以从米产业手,有三个重要的目的,第

一个目的自然是赚银子了,这是最现实的目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初步培养一批

具有产业链意识的工,这一批工经过简单的米产业启蒙之后,更能适应未

来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线工厂,他们未来可不是简单的工,而是起

码要做成车间工厂的工的,带着工指导新工活,解放陈肇的工作效率,

第三个目的,同样是一个眼光极其长远的目的,陈肇要通过米对杭州府的销售

成绩考核,试探杭州府二百万市民的消费能力,预估市场规模。

这个预估的过程并不复杂,就是看这二百万能够消化多大的米产能,凭

借这一点,可以估计杭州府市场的活力,甚至能够初步估算杭州府的恩格尔系数

,有了这些概念之后,就能给香水的定价提供一个实事求是的数据基础。

首先,米的原材料稻米,陈家是绝对不缺的,其次就是整个米加工、制

[ ]

作、成品、贩卖的产业链。

如何筹划整个产业的细节,是重中之重。

加工制作方面,陈肇在家里就吃过自家产的米,这种食物几乎是最接近现

食谱的食物了,会这门手艺的是陈家的厨子王老,这是闹饥荒的时候从

南方逃难过来的,会不少做饭的手艺,陈家收留了他,让他负责陈家上上下下的

伙食,他在陈家一呆就是十多年,陈肇也是吃着他的饭菜长大的。

陈肇向王老请教全部的米制作工艺,王老没搞懂大少爷为什么突然对

做菜手艺感兴趣了,他还是传统思维,觉得做菜的活计是下等的事

「大少爷,我这个糟老子怎么能让你往灶台上使劲哟!大少爷是行医治病

,读书当官的富贵命,哪能当个臭厨子!」王老一边这样说,一边一个劲的把

陈肇从厨房往外赶。

陈肇只好跟他说,不是自己亲自要学,而是准备在杭州府开一个米店当做

试点,观察一下杭州府市民的消费潜力,赚点银子。

陈肇说的几句话,王老着眼睛,有一半没听懂,还心想着卖米能赚

几个铜板?但是看少爷坚持,他也只好照着陈肇的吩咐办事,毕竟这两年下来,

陈肇的决定无不是正确的,先是带领着陈家度过了杀的疫,有改革了卫生,

让大家的生活变好。

陈肇问起米,王老有些得意的笑了起来,他说:「大少爷,米活计,

你找我就找对咯!」

确实是王老的拿手绝技,他详细的跟陈肇说明米的制作工艺,还介

绍了所有的米生产工具,陈肇听的很仔细,听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些生

产工具。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陈肇就开始动手建造一个米作坊,榨床、石碾、

石臼等生产工具很全,但是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只适合单制作,陈肇跟王老

一起对这些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使这些工具能够适应大规模生产,能大两号

的就大两号,不能大两号的多准备点。

王老也不理解陈肇为什么要扩大生产规模,米这东西,按照庄稼的话

来说就是不能当饭吃,只能算一种小吃,够一家端上饭桌的米产量也就够了

,为啥要做这么多喔?

陈肇也不想跟王老解释过多,两还是合力设计和改进了生产工具。

随后陈肇直接指挥着从白莲教那边拉来的壮丁们建立了一个米生产工坊,

这年盖房子盖工坊根本不用请来做,家里面会盖房子的多的是,从白莲地

区带回来的这些工,盖房子那是手到擒来。

工坊是照着规模生产的方向建造的,陈肇要求这个工坊要盖的又大又宽敞,

一开始工们还以为陈肇要建个新的大院子住,毕竟大少爷长大了,个新的敞

阔大房子也无可厚非,按照陈肇指使建的时候,有个陈家的下就跟陈肇说:「

大少爷,大厅建这么大,摆进去家具也显得太空了,配套的卧室也不好建,不如

建小一点?」

陈肇说:「这房子不是给住的,是用来加工米的,你们按照我说的来就

行了。」

三十多个男活的效率很高,半个月就搞定了。

这个「厂房」没有完全按照南方的房子风格做设计,而是建成了一个「长屋

」的样子,边长有将近二十米,宽只有六米,总面积也有一百二十平,在这个时

代可算得上是一间大房子,为了适应米加工所需要的环境,陈肇要求房子的前

后都要有窗户通风,他当时这么要求的时候,可把手下的下们惊的不轻,农村

有句俗话:「门前不栽树,屋后不开窗」,这是风俗风水问题,屋子后面开窗户

是遭忌讳的。

陈肇当然不会理会这些,花了点功夫说服了下们,虽然很是不理解少爷为

什么要建这样一间「犯忌」的屋子,他们还是照着了。

建好之后,又简单的扩建了一个小院子。

然后将改造过的生产工具搬迁进去,晒米用的竹席像太阳能板一样一排排

的放在工坊的大院里,陈肇默默估算了一下产量,整个工坊正式投产一天生产个

五百斤鲜米不成问题。

陈肇早就计算好了成本、收益、生产规模,也初步预测了杭州府的市场需求

,一碗米本来打算定量五两,跟王老商量这件事的时候,王老笑着说:

「大少爷,五两哪里够呀,都是些壮劳力,一两米能做二两鲜米,谁都知道

吃少了不压饿!」

陈肇仔细一想,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天就吃两顿饭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